30歲、40歲、50歲患上糖尿病,分別會減壽多少年?
受訪專家: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王 昕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郭詩穎
在全球范圍內,糖尿病年輕化的態勢,已開始逐步顛覆其在人們心中“老年病”的傳統印象。而對于年輕人來說,早早患上糖尿病可不是一件鬧著玩的小事。近日,《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與未患糖尿病的人相比,在30歲、40歲和50歲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的人,預期壽命分別縮短約14年、10年和6年。
研究由英國劍橋大學臨床流行病學的研究團隊主導完成。他們利用兩個大規模數據庫,對19個高收入國家的151萬余人數據進行了聯合分析。在死亡原因上,心血管疾病約占30%~45%,除了心血管疾病和/或癌癥,呼吸、消化、神經系統疾病,心理健康障礙以及傳染病和腎臟疾病,也會讓糖友折壽。
研究者指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謝狀況長期較差的累積作用。通過篩查和強化血糖管理,實現糖尿病的早期預防或管理,對于預防遠期并發癥和保護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王昕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從前說起年輕人得糖尿病,大家都以為是自身免疫問題導致的1型糖尿病,但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診斷出原來被視為“老年病”的2型糖尿病。“昨天我們就收治了一個因糖尿病酮癥住院的18歲女孩,是2型糖尿病患者,來院時血糖已經飆升到31毫摩爾/升,非常令人擔憂。”
與老年人患糖尿病不同,早發型糖尿病(通常定義為40歲之前發病)病情復雜、病因多與生活方式有關。王昕指出,患病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年輕人多有不健康生活習慣,如長時間看電子產品、久坐少動、常吃外賣等,高脂、高熱量、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模式會為糖尿病到來按下“加速鍵”。二是體重和腰圍,超重和內臟脂肪過量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降低人體葡萄糖利用效率。三是家庭原因,與基因遺傳和家庭生活環境均有一定關系。
在病情特點上,論文指出,與年齡較大的糖友相比,早發的2型糖尿病可能“攻擊性”更強,表現為患者的體重指數(BMI)更高、血壓更高、動脈粥樣硬化相關血脂濃度更高、血糖控制惡化更快,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可能導致過早死亡。
“糖尿病是個慢性疾病,部分就體現在它對人體各器官的影響比較‘慢’。”王昕解釋,葡萄糖隨著血液在血管中流動,血糖濃度過高或急劇波動時,會無聲無息地侵蝕全身大大小小的血管;另外,長期高血糖狀態會加速人體組織的炎性病變,增加其他疾病風險。這個過程雖慢,但傷害是持久存在的。通常糖尿病確診10年后,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并發癥。如果一個30歲的年輕人確診糖尿病,在病情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可能在40多歲就出現腎臟、眼部、足部,甚至心臟的病變,對于他將來的預期壽命影響極大。而且,早發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代謝綜合征,需要全方位調整生活方式,進行系統的疾病管理。
“大家也不必太過焦慮,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積極預防,是能夠推遲糖尿病患病年齡的。”王昕指出,年輕時一直維持或積極改善生活方式的人,中老年時期健康狀況更好;且生活方式改善得越早,效果越好。一是要合理飲食和運動,少點外賣,抽時間多進行戶外運動;二是控制體重和腰圍;三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特別注意預防和篩查,做到早診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