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對二孩的看法和態度
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執行,作為非獨生子女的70后,在不惑之年面臨是否還要生二孩的重要抉擇。我也是一名其中的一名,和同學朋友相聚時還是特別想了解我們這一代人對二胎的看法和感悟 。無論農村還是城市的70后面臨二孩選擇時,傳統生育價值觀依然盛行,經濟條件和撫育精力作為繼續生育的首要考慮條件。
同學小欣說,我們這代都有兄弟姐妹,還是喜歡熱鬧。身邊的朋友有生二孩,現在醫療發達,輔助生殖技術都成熟了,生不是問題,試管嬰兒網試管嬰兒寶寶身邊并不少,主要是養。在一線、二線城市里想養好一個娃娃,父母付出的時間、精力、財力太大,當然,要是非常有錢,這些都不是問題。但是,中產階級家庭孩子要升學讀名校、周末上補習、興趣班、假期去游學、夏令營......,這些都需要不少財力和精力。我們家孩子上學期間,一個月補習費7500多,還不算我們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寒暑假帶他出去旅行也要有經濟支持作后盾。兩個娃當然是最好,但是一個對我們來說有點吃力了,雖然有省錢的養育方式,但我又不想委曲孩子,感覺關注質量試管嬰兒網大于數量了,當然不生也還是有些不甘心。
校友小玥在二孩開放后生育了兒子,兩個孩子相差接近20歲,她同樣將經濟成本和個人精力作為首要考慮條件。她提到,是否生二孩也經過了深思熟慮。女兒上大學,除了寒暑假回來,平時不需要我們照顧,正好政策開放,我們兩個在家也寂寞,還是想再生一個,和女兒商量后,不論男女都是個陪伴,女兒也同意,現在弟弟一歲半了,放假回來會給弟弟買禮物,帶著他玩。 雖然累是累的,但是兒女雙全,一家四口其樂融融的氣氛感覺此生無憾的。
其實兩個朋友更多地展現了70后在做出二孩生育決策時的考量。撫養成本、教育投入包括人力和物力各方面,使他們在二孩“生”還是“不生”上產生矛盾。在諸多現實壓力下,城市70后的生育實踐由“傳統”向“理性”過渡,但生育觀念并沒有發生實質轉變,多子和性別偏好還是存在的,放棄二孩多是迫于現實約束的無奈之舉。如果條件允許他們還是更想遵從內心的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