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小心宮頸癌!
宮頸糜爛,是指子宮頸內口處的柱狀上皮由于人體內雌激素水平上升,發生增生,移行至子宮頸陰道處。原本子宮頸陰道處的黏膜是鱗狀上皮,呈粉紅色,而柱狀上皮是鮮紅色。因此,人們把這種正常的生理改變稱為“宮頸糜爛”。雖然現在已經廢棄了“宮頸糜爛”這個說法,但由于習慣,還是有很多人延續用這個名稱。
由于宮頸糜爛是正常的現象,因此并沒有發生癌變的風險。但是總有人覺得“宮頸糜爛”時間越長,程度越重,發生癌變的幾率就很大。其實這是不對的。“宮頸癌”是由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持續感染所致,兩者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不同,病理變化也不同,宮頸糜爛并不存在病毒感染,所以并不會導致宮頸癌的發生。
那么,宮頸糜爛和宮頸癌有什么關系呢?
這是因為僅從“宮頸糜爛”的外觀表現,很難辨別是僅僅因為雌激素水平上升導致的柱狀上皮移行,還是因為炎癥充血的表現或者是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因為另外幾種疾病,他們其中一個癥狀就是宮頸糜爛樣表現。
如何區分是宮頸糜爛或是宮頸癌?
由于宮頸早期癌變時,宮頸外觀與宮頸糜爛并沒有區別,因此在發現宮頸糜爛時,要進行宮頸癌的早期篩查。包括子宮頸細胞學檢查和高危型HPV DNA檢測。子宮頸細胞學檢查需要從性生活3年后或21歲以后開始,并定期復查,是篩查早期宮頸癌的主要方法。可選用巴氏涂片法或者液基細胞涂片法。當出現可疑征象時,應通過子宮頸活組織檢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