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協委員呂群:激勵生育力 推進輔助生殖技術相關費用納入醫保
人物名片
呂群,成都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社員,四川省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四川省人民醫院輔助生殖中心主任。

全面“三孩”時代,如何激勵育齡家庭敢生、敢養?如何提升不孕不育患者的用藥保障?2月20日,成都市政協委員呂群提出了“提高生育力”的相關建議。
一線觀察
育齡婦女持續減少
不孕不育的發病率持續升高
呂群來自生殖科研一線,她持續關注著社會生育力的課題。“我國出生人口數減少、生育力下降的原因有幾個方面。從觀念來看,人們從養兒防老觀念轉變到自我生活舒適優先。從現實因素來看,因為生活壓力大,以致于婚育年齡普遍延后。而由于現實因素導致的身體機能下降,是生育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呂群解讀,其中明顯的現象是,育齡婦女在持續減少。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21年減少400多萬人,其中21—35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減少近500萬人。此外,不孕不育的發病率持續在升高,據201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不孕不育者達5000萬,患病率達12%-15%,約每8對夫婦中,就有一對面臨生育的困境,并且據國家藥監局官方網站2020年底發布的資料顯示,預計未來三年,中國的不孕率將攀升到18.2%。
建議
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
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
呂群觀察到,2021年自三孩政策放開以來,部分地區相繼出臺了配套生育支持政策包括育兒假、生育補貼、個稅減免、托育服務、住房優惠等,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大力營造生育友好型社會環境,解除家庭(再)生育的后顧之憂,讓更多的人想生、敢生且把孩子養好。但是,據經濟學家任澤平宏觀發起的12.6萬人問卷調查顯示,年輕人生育意愿低,最大的呼聲是生育補貼、女性就業權益保障和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問題。
她因此建議,應加大托育服務供給。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興辦嬰幼兒托育服務機構,形成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和臨時托等多種形式的服務網絡。尤其是在大型企事業機構內部配套相應的托育機構,并配套給予相應的探顧時間,職工可在兼顧工作的同時也能照顧孩子。同時出臺補貼政策,減輕職工的經濟負擔。
同時,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探索建立從懷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的全面鼓勵生育體系,包括孕期保健補助、住院分娩補助、托育津貼、教育津貼、家庭個稅抵扣、以及對不符合交個稅標準的低收入人群實行直接經濟補貼等。同時,對于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以進一步下調稅收標準、上調經濟補貼額度等,以鼓勵生育。
還應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并對企業實行生育稅收優惠,加快構建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之間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
促進育齡人口的生育
推進輔助生殖技術相關費用納入醫保
“我國不孕不育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且受生育觀念改變、女性工作生活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延遲生育普遍可見,導致高齡不孕人群增加。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是解決生殖障礙、保障生殖健康的關鍵技術。而高齡不孕女性卵巢儲備能力下降,導致輔助生殖助孕的妊娠率降低、流產率增加,可能需多次的助孕才能成功,費用可能高達數十萬元。”呂群介紹,目前在我省輔助生殖技術不屬于疾病治療的范疇,需要自費治療,不能醫保報銷,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是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呂群注意到,2021年,北京市醫保局印發了《關于規范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對輔助生殖技術部分技術進行價格調整,同時將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范圍。同年9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在官網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5581號建議的答復》,針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關于不孕不育癥輔助治療納入國家醫保提高人口增長的建議”,為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醫保部門將符合條件的生育支持藥物溴隱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藥品納入支付范圍,提升不孕不育患者的用藥保障水平。同時,在診療項目方面,將指導各地,在科學測算、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逐步把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目前,雖然我省衛健委也有組織專家組進行了測算、討論,但是目前還沒有政策落地,缺乏將輔助生殖等相關費用納入醫保的法規規章。
因此,呂群建議,成都市積極響應相關政策,在合理計算成本的前提下,將不孕不育的醫保納入單病種管理,除了符合條件的生育支持藥物外,還應涵蓋支持生育的常用藥如促卵泡素、促黃體生成素、絨促性素等,并建議爭取逐步把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從而減輕患者的就醫負擔,促進輔助生殖技術的服務可及性以促進育齡人口的生育。